
-
建筑師: EA Architekti
- 項目年份: 2018
(譯者:劉安琪)
盡管在實際上,新建筑更具有家用自動化的安裝潛力,但我們也能對舊建筑稍作調整,來適應自動化。在小型與大型翻修項目中,這些系統可以回應用戶的要求,提供自動化功能。它們也可以改善空間的適宜性和舒適度,增加安全性并從長遠處實現能源和經濟的雙重節約。那么,為了將普通建筑改造為“智能”建筑,必須考慮到的因素有哪些呢?
民意投票結束,最終結果公布!在過去的三周內,我們收到3萬次投票,票選年度最佳改造建筑。本次大獎與MINI共同合作舉辦,表彰城市中的改造建筑,改造建筑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以及共建靈動宜居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ArchDaily 投稿項目和讀者來自全球各地,獲獎項目從網站投稿的七百個項目中,通過全球讀者投票篩選,第一輪選出16個入圍項目,第二輪選出最終三位獲獎者。 本年度最終獲獎者分別來自美國、中國和意大利。
“最環保的建筑就是對已存在的建筑再利用” (Carl Elefante, FAIA)
The greenest building is the one that is already built.
預計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將翻一番,城市更加需要可持續的策略來適應這種人口增長。 為了適應人口的飛速發展,城市中快速并建成大量建筑,從而導致城市中的建筑缺乏原創性。
面對這樣現狀,提出一種更智能、更可持續的解決方案:增加城市現有中心區域的密度,即翻新改造現有的建筑,重新利用舊建筑。將舊建筑轉變為“新”建筑是一項極具挑戰的工作,它需要建筑師擁有更加宏大的設計愿景和愿意為建筑服務的精神。
半個世紀前,郊區的新住宅是許多年輕美國家庭的夢想,如今,翻新后的房屋正在變得越來越受歡迎。這個趨勢不僅限于北美,從比利時到肯尼亞再到中國,世界各地都在對現有的建筑進行著令人興奮的更新。對這種類型建筑的吸引可能源自它的多樣性:改造既新又舊,既具歷史性,也有前瞻性,既能產生財富,又可持續。
這個趨勢在住宅——這個通常由居住者主導改造的——領域最顯著和受歡迎。松散地分屬于“需要修繕的房子”和“適應性再利用”等術語的范疇里,項目的基礎則僅僅是框架機構和建筑的歷史。就個人而言,改造/翻新是將將自己的一部分投射到家中的機會,但是,這些小項目湊在一起,真的有可能扭轉住房危機嗎?
這是為哈佛大學設計的一座看上去簡單明了的新藝術博物館,它就像是大學課程的一部分。該項目很適合那些夢想創建具有光影特點和通風良好的建筑類型的建筑師來設計;學校所在地保證了這里具有穩定和繁忙的交通狀況。雖然有這么多明顯的優點,但實際上通往哈佛藝術博物館的道路卻是十分的復雜 —— 最終花了六年時間才得以實現。
坐落在日本德島縣陡峭的峽谷和河谷中的上勝町鎮,是一座與眾不同的小鎮。 它和鄰近的城鎮,或者和世界上大多數城鎮都不同,它是一座幾乎完全沒有垃圾的小鎮。
自2003年在該項活動受到廣泛歡迎的之前幾年 —— 該小鎮就一直致力于零浪費政策。這需要有一些很高的要求:廢棄物必須分成30多個類別,損壞或過時不要的物品要么拿去捐贈要么必須拆成零件,不需要的物品可以放在社區商店里進行交換。這樣幾年后,這里居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 他們80%的垃圾都被回收再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