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1563871762)
譯者:陳品仰
伊斯蘭教,除了描述一種宗教信仰,也是一種獨特的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建筑類型。它由一種文明所形成的,這種文明將這種信仰的品質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材料與建筑結構,并十分注重空間內的細節和體驗。
譯者:陳品仰
伊斯蘭教,除了描述一種宗教信仰,也是一種獨特的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建筑類型。它由一種文明所形成的,這種文明將這種信仰的品質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材料與建筑結構,并十分注重空間內的細節和體驗。
通常,建筑行業致力于設計永久而耐用的空間。然而,在某些情況下,臨時空間也是不可或缺的,這些空間不僅能在自然災害之后提供可快速組裝的基礎設施,還能激活城市中剩余或廢棄的空間。為了展示臨時空間的潛力,我們挑選了13個成功的臨時公共空間案例。
大量的歷史建筑需要擴建或重新利用。在過去40年中,通過當代干預手段改造舊建筑的實例如雨后春筍,特別體現在新建或擴建的藝術博物館中。這些空間體現了歷史遺產在當代的適應力,表明即使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建筑風格的結合,也可以是美麗而打動人心的。以下是十個世界各地的藝術博物館的絕佳實例,均對歷史建筑進行了當代干預。
“彈性”(Resilience)的概念被廣泛應用于廣大學科。從科學定義的角度來說,彈性是物質或者物體在遭受某種創傷后恢復其形狀的能力。換句話說,它與抵抗力有較大的不同,因為它關系到適應和恢復的能力。在生態學中,彈性是指生態系統對擾動或干擾做出反應、抵御破壞和快速恢復的能力。然而,在建筑學中,在設計時如果能考慮到彈性則可以產生多種方案。彈性設計是基于特定地點的,預測建筑使用的可能情形,甚至是可能危害到建筑和居住者的災難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準則。此外,更進一步的關注自適應結構和材料的應用,使其能夠從環境中不斷地學習和改造自己。既然有能夠從環境中學習的軟件和算法,為什么我們不能在構建的過程中使用相同的方法呢?
為了進一步探索我們對于未來城市的看法,ArchDaily 7月的主題是彈性建筑。為了更好應對系統中的災難和混亂,我們采訪了bio-inspirations 的創始人、建筑聯盟亞馬遜訪問學校仿生學教授、舒瑪特學院生態設計思維碩士、生物學家Alessandra Araújo,她從“大自然”這個不同的角度,與我們分享了她對于建筑和城市語境中彈性的看法。
智利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建,因此災后重建也隨之成為常態。近年來,各類項目重建的頻率不斷攀升。內政部(國土局)的數據顯示,智利在2014年至2017年期間所發生的自然災害已達到該國1960年后總災害次數的43%。實際上,該國政府已參與到全國各地的多個重建項目中。
當我們談論人,建筑,城市甚至整個社會克服各種問題時,“彈性”變成一個十分普遍的話題。自2004年以來,與“抗災性/彈性(Resilience)”相關的話題在英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的谷歌搜索中不斷攀升。
金臺村位于四川省廣元市附近——512大地震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2008年的這次地震導致近五百萬人無家可歸,受災區據估計有80%的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災后重建迅速地展開了,然而2011年7月,一次大雨后,山體滑坡侵襲了金臺村附近,許多剛重建好及正在重建的房屋收到了再次的毀壞。此外,當地居民也不會再收到任何資助和援助了。在當地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的支持下,此項目為震后重建提供了一個在社會、生態層面上都富可持續性的房屋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