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最佳未建成建筑項目聚焦于競賽方案,我們從讀者投稿中精選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競賽項目。這些方案有的在競賽中脫穎而出,有的則止步于概念表達,但他們無一例外都講述著各自的故事,傳達出妙趣橫生的設計理念。
入選項目涵蓋多元的功能領域,包括韓國的城市公共住宅項目,中國的甸苴村鄉村圖書館,以可持續城市未來為導向的芬蘭社區設計等。除此之外,本文還著重展示了土耳其精神與神經疾病醫院和對著名建筑師奧斯卡·尼邁耶未完成項目的干預設計這樣相對罕見的非常規建筑。
以下是本周精選的十個未建成項目。
光州市主圖書館

韓國光州(Gwangju)市主圖書館方案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八個492m2 的高臺相互聯結而成。起始處的“零高臺”大堂空間銜接圖書館廣場。圖書館長廊的傾斜坡道沿整個建筑北立面伸展,技術設施和文獻傳送裝置則置于建筑南側。第二階段有四個聯結的臺地結構,可能將和垃圾焚燒場原有底板相連。
Hoijakka 芬蘭未來社區

Hartaansel?nranta 設計競賽獲勝方案 Hoijakka 在芬蘭語中意為雪橇旋轉木馬,與芬蘭城市奧盧(Oulu)現有的城市結構相輔相成,在 Oulujoki 河三角洲兩岸打造了一個活潑而又靈活多用的嶄新居住環境。三角洲賦予了地區獨特的身份印記,也因此成為未來可持續社區設計的出發點。
Erenkoy 精神與神經疾病醫院

獲得一等獎的方案將建筑置于競賽場地東側邊緣地帶,那里林木散布,醫院體塊分散開植入其間,形成富有動感的布局。這樣的處理方式消減了場地的界限,創造出寬闊的中庭空間,讓患者所見是精心打磨的建筑結構和療養花園,而非將他們與社區割裂的高墻。
棲閑 - 夢之城展亭

夢之城展亭位于紐約市羅斯福島,方案將耳熟能詳的環保 3R 口號中的減少能耗(reduced)取代為棲閑(repose)。建筑將作為一個具有概念性功能的符號裝置,它既是物理的、機械的,又是情感的、認知的。[…] 展亭意在運用這一可感知的不穩定性,從中生發出一種建筑語言來告知、引導和挑戰圍繞構筑、結構與建造的建筑概念。
協作式地形
Hatch Architects & Planners + Studio Etienne Bastormagi

Hatch Architects 和 Studio Etienne Bastormagi 聯手打造了位于的黎波里(Tripoli)經濟特區的 KIC “知識創新中心”競賽方案。項目毗鄰提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著名建筑師尼邁耶的設計,為拓展展覽區域特供了機遇。標志性、多方面、功能完備的辦公社區和微型公園設計促進了自然、工作和公共生活的交融。
馬爾丁清真寺

馬爾丁(Mardin)清真寺位于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設計用當代手法重新演繹了地域特質和歷史城市肌理。宗教被解讀為從古老的土地當中生發而出的概念,相應地建筑體量也如雕刻打磨過的土塊堆疊而成。禮拜場所作為建筑的中心,與服務空間和其它功能性空間共同構成了城市的焦點。
甸苴村鄉村圖書館

這個位于中國的圖書館改造更新過程既廣泛而簡單。作為鄉村社交與文化體驗的源動力,設計保留了建筑原有的線性墻體,并結合公園景觀,為農業生態游客和村民提供一個完整的聚合場所。[…] 圖書館同時作為從道路一側連接另一側的通道,引導公眾自在地穿行其間。
關聯城市 - 城市公共住宅新模式
Unsangdong architects

新內(Sinnae)緊縮城市的首要目的是為年輕人和新婚夫婦提供新型多家庭住宅,并引進職住接近概念,通過鐵路恢復城市區域間交通,實施和中浪區(Jungnang-gu)共生的生活 SOC (社會間接資本)項目,在教育、文化、生產和消耗等各方各面實現周期性的自給自足,從而在城市發展區和自然環境當中形成一個雙贏的可持續發展城市。
另類公共辦公空間
Baraka Architects

基于“可持續性和生態作為公共建筑開拓者”的理念,設計提出了一些假定條件來重新審視專橫的現代工作環境引發的問題。建筑被設想為一個混合生活中心,人們可以在這里工作、休息、生產、消費和享受自然。在這種生活和工作方式之下,人的因素成為了資源的一部分,而建筑空間則得益于精確地使用這種資源。
墨爾本“海浪”

建筑位于澳大利亞墨爾本的 St. Kilda,獲勝方案旨在將娛樂、文化、經濟和生態功能凝聚成統一的建筑形式,以恢復 Brookes Jetty 作為重要公共空間的社會意義,并為場地注入新的城市生命力。設計靈感來源于海灘流動的幾何。新海堤在視覺和功能上流暢地轉化于海地之間,溝通起固態與液態的邊界。
譯者:付慧遙
如何投稿未建造項目?
我們非常歡迎來自讀者的投稿,如果你想提交一個未建造項目,點擊這里。我們的編輯會認真審閱您的投稿,并在被選中后第一時間聯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