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目位于上海崇明的新河鎮,北面臨街南面靠水,由東向西一塊狹長的場地上。通過修繕再利用原有建筑,改造成新的社區文化中心。場地上原有三棟主體建筑,體量類型相對不同,布局上也保留了一些當年使用的環境因素。

西側的一號樓原為計劃經濟年代的供銷社,局部三層平頂,平行于道路。東側的三號樓為廢品站,坡頂一層,臨近平行于原有的河道。中間的二號樓體量更小的坡頂一層建筑,緊鄰10米高的煙囪,原為烹煮設備用房。
設計意圖發掘場地現有的特質,整合三棟相對離散的建筑,統一的同時繼承原有的一些特質。



原有的煙囪成為設計的原點,不僅是這個場地的中心標志物,也是原有環境的一個特性要點。我們圍繞著煙囪建立一個圓形的環廊,串聯起三棟不同朝向的原有建筑。中心圍和成一個景觀庭院,成為新的市民交流文化場所。


一號樓底層打通了原有隔墻,將新的動線布置在南面的長廊上,既是走道也是展覽空間。長廊的一端調整了樓梯的起始,另一端新開有朝向煙囪的圓窗。二號樓功能為休閑娛樂,靠近煙囪的一面的退讓了墻體,設置了室外的露臺。三號樓為活動中心的多功能廳,朝向環廊的部分設置為前廳,另一側為表演舞臺。


原有一號樓的外立面有綠色玻璃渣構成的框架裝飾,新設計沿用了綠色框架單元立面,并且墨綠色也沿用在室內以及家具的配色上。現有煙囪向上有四個逐漸縮小的臺階,階梯狀的特質也反應在一些新的設計區域,例如地面的水磨石磚拼法,墻面玻璃條組成的窗洞等。


環廊的內部是礫石與園藝組成的景觀庭院。常用于農業的鍍鋅金屬網,延展成波浪型環繞在廊道外圍,形成了一個輕柔的邊界圍合,隨著光線角度不同有著鱗片狀的光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