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者:張卿安
由魯道夫·斯坦納(Rudolf Steiner)引入的華德福教學法(Waldof pedagogy)引用了人智哲學的原理。該理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對人類的整體研究:感覺、想象、精神和智力被認為是每個人獨有的,且思想、感覺和行為被理解為總是相互連接的。
因此,哲學的重點是培養那些既能與自己相處,又能與社會相處的人,這些是克服21世紀挑戰的基本技能。這種學習在遵循斯坦納方法的學校中進行,將家庭引入學校環境并將他們帶入社區。下面,我們將回顧一下這種教學法的運作和意義。

根據人智哲學,人類的發展可以細分為每七年發生一次的階段。這些階段有:
- 0至7歲:需要通過自由行動和探索環境進行發展。這7年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時期之一,因為它包含了一些每個人都會達到的重要階段:直立的姿勢(走路時)、交流(說話時)、和自我理解(當孩子開始用代詞“我”指代自己時)。容納了年紀最小的孩子的活動的華德福教室試圖重現家庭的氛圍,作為一種家庭的延伸。在這些空間里,不同年齡段的人像兄弟姐妹一樣相互聯系,潛意識里相互教育。
- 7至14歲:需要通過情感、創造力和感覺來發展。藝術和手工藝極大地促進對敏感性的探索。
- 14至21歲:個人已經成熟,可以運用自己的心智和道德能力。在這個階段,他們理論上能夠發展出更抽象、更復雜的思想。

就像華德福教育法遵循人智學的原理一樣,這類學校的建筑結構也必須遵循它的哲學。因此,人智建筑師提出了一些可以在大多數華德福學校被識別的參數。它的空間必須能夠提供一種完整的教育體驗,室內設置必須適合每一個活動的進行(手工課、雕塑、木工、和許多其他種類)。它們還必須與使用它們的兒童的年齡和發展周期相一致。

舒適感
在最初的七年里,孩子非常有必要呆在家里,與家人和家庭活動進行直接接觸。因此,專為這個年齡段提供的教室尋求提供一種家一樣舒適的、歡迎的、安全的、促進的環境。在較大的環境中,為某些活動使用指定的角落是非常常見的。例如,一個大教室有一個角落用來準備食物和進食,或者有休息和玩耍的地方。這種空間組織背后的想法是,孩子們將在這些小空間里感到更安全。擁有家一般氛圍的教室成為了一種對家的隱喻,反之,學校則會代表外部社區。

藝術間的和諧
魯道夫·斯坦納認為建筑是所有藝術類型的融合。因此,教育的美學部分被認為是他的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遵循華德福教育法的環境中,經常可以看到展出學生們創作的藝術作品的空間。

有節奏的元素
在華德福式環境中音樂也是一種存在感非常強的藝術。它通過如框架或柱子之類重復的元素出現在建筑中。

自然,室內及室外
與自然直接或間接的聯系被認為對兒童的心理和情感健康非常有益,也經常作為不同學校活動的原材料,包括松果、種子、樹枝、貝殼、石頭、樹根和其它自然元素。甚至有人建議不要使用塑料制品和傳統玩具。戶外空間做好包括泥土或沙地,以及大量的植被區域,樹屋也很受歡迎。


建議使用天然建筑材料和覆蓋物。教室也應該向中心綠地開放,在那里孩子們可以自由活動。考慮到它是為兒童設計的空間,窗臺的高度必須低于按照慣例所建議的高度,以使兒童能夠看到戶外的綠色植物。

自然采光
華德福教育法是一種重視與自然接觸所能給人類帶來的所有好處的哲學。因此,自然采光在其學校里也很受重視。然而,根據在不同的空間所進行的活動,有可能會改變自然光的進入,這為室內氛圍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

色彩
華爾道夫教育法非常重視對色彩的使用。建議根據兒童的成熟程度為每個年齡組選擇一個特定的色盤。年幼的孩子的教室主要使用暖色和淺色(尤其是淺紅色和橙色),這與活躍的節日活動有關,更多地出現在這個年齡段的日常生活中。冷色調(淺藍色和淺綠色)建議供中學生使用,這與需要更高水平的注意力和專注度的活動相關。與其他方法論(如蒙特梭利教育法)不同,強烈的對比(如黑與白)建議供年齡較大的兒童使用,因為它們通常與抽象形狀相關。在墻壁上,彩繪通常遵循斯坦納開發的一種稱為“透明彩繪(Lazure)”的特殊技巧,旨在使它們更生動,更透明。

最后提到的相結合的三種特征:與自然的聯系、自然采光和色彩的使用,與人類發展中感官體驗的重要性直接相關。它們共同創造了一個安全的實體學習環境,并能夠充分培養孩子們的創造潛能。

靈活性
由于根據華德福哲學發展的活動是動態的,因此室內的組成必須非常靈活,創造一個活躍積極的環境。對于這種必要性,有幾種常見的解決方案。桌椅需要輕巧,才能被容易搬開。露天庭院可以作為戲劇布景。有遮蓋的綜合運動場地可以用來舉辦華德福課程中出現的各類慶典活動。


幾何感知
根據人智學的思想,教室里幾何形狀隨著年齡的改變而漸進變化非常重要。因此,很容易見到:
- 非常規的幾何形狀框架。
- 垂直(墻體)和水平(地板和天花板)平面的形態變化。
- 梯形的植物
自由是這種教育法的一個重要概念。斯坦納支持使用發散型墻體,因為在他看來,發散型墻體可以使使用者在環境中表現民主化,解放孩子們的行動和集中的注意力,而聚合型墻體則傾向于引導。因此,許多學校選擇梯形作為發散型墻體。

每個年級的教室都有一種被推薦的版式,以便幾何變換可以遵循兒童的內在發展。在早期,教室主要采用有機設計。漸漸地,隨著角度被引入,教室變得更狹長。因此,任何線條更圓、更統一、主色調更淺的東西,通常都是為學齡前兒童設計的。多年來,一切都變得更堅固,更清晰,更棱角分明。這種策略的潛意識目標是為引導孩子對形式概念的理解,培養更深層的美感。

華德福學校的建筑元素幾乎總是那兒的孩子們學習和發展過程中積極的部分。與其它課程活動相結合,華德福教育法提倡盡可能以最完整的方式研究諸如形式、色彩和幾何形狀的變化的概念,給予孩子們充分感知和探索不同環境的自由。

建筑中如何應用“蒙臺梭利教學法”?
參考文獻
- ALVARES, Sandra Leonora. Traduzindo em formas a pedagogia Waldorf, 2010. (DISSERTA??O DE MESTRADO)
- OLIVEIRA, Thaís R. S. Cardoso; IMAI, César. Identifica??o dos atributos da arquitetura escolar Waldorf: um estudo de caso no interior paulista. IV Simpósio Brasileiro de Qualidade do Projeto no Ambiente Construído, 2015.
- https://revistaeducacao.com.br/2018/12/30/pedagogia-waldorf-infancia. Acesso 10 mar?o 2020.
- http://www.sab.org.br/portal/pedagogiawaldorf/369. Acesso 10 mar?o 2020.
- http://www.federacaoescolaswaldorf.org.br/admin/arquivos/arquivo-1418906054.pdf. Acesso 10 mar?o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