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開

章堰村位于上海西郊的重固鎮,是上海古文化發源地,福泉山文化的代表之一。經過歷史變遷,章堰村空心化嚴重,在新型城鎮化的政策背景下,章堰村迎來改建與復興。

生存,生長,新生,是我們對章堰村以及中國現狀下同類村落的改造和復興策略,不是推倒重建,不是修舊如舊,而是遵循歷史的發展脈絡,將當下的發展觀念和功能需求置入其中,重新梳理和組織布局、功能業態、新老關系等。
%E3%80%90%E9%87%8D%E7%82%B9%E5%9B%BE%E3%80%91%E2%98%86.jpg?1585763867)
「生存」
“老建筑”是章堰村的歷史,文化的沉淀,我們通過加固、修繕等方法,讓老建筑以更好的狀態「生存」下去。
「生長」
破敗、無法再使用其內部空間的老建筑,我們需“清理”破敗及無法使用的部分后,從中「生長」出與原老建筑有關聯的新建筑,使“新老”建筑共存。

「新生」
新建筑是新時代與新功能的呈現。為滿足新的使用需求,我們也會從空地中「新生」出一些當代建筑。
文化館基地包含了原村史館(清朝老房子)、章家宅(破敗的晚清老房子)、及一部分空地。根據基地條件,文化館設計由三個不同特點的展示空間以及水院組成。


章家宅殘破比較嚴重,但外墻風貌較好且完整,我們對外墻進行了加固和保護,在保護好的外墻內新建了展廳一。村史館保留較好,我們對內部木承重結構做了加固和修繕處理,作為展廳二。通過復原研究,村史館北側空地原為村史館的二進院,現有基礎遺存,我們在原有基礎位置上新建展廳三,展廳三墻面、地面及天花板皆為陽極氧化鋁材料。均質的金屬材料帶來某種“未來”感的體驗,與展廳一的“當代”、展廳二的“傳統”構成一段動態的體驗。


出展廳三便是基地北側的空地。我們在保留空地上的大樹及竹林的基礎上新建了休息區和水院,供人們休息和討論。
